扶贫总结也抄袭?前不久,湖北宜昌当阳市某部门扶贫工作总结涉嫌抄袭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。面对多方质疑,当阳市委宣传部回应,错误是由于工作人员林某严重的工作作风不实造成的,已经对林某诫勉谈话,并责令其公开检讨。
事情走到这里看似已经调查清楚了,但舆论并不买账:“连总结都抄袭,精准扶贫尽力了吗?”无独有偶。在最近的国家脱贫工作省际交叉考核中,中部某县一名扶贫干部为应付检查,竟然“潜伏”到贫困户家里“装儿子”,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、蒙混过关。但“演技”再好也难让群众接受,被抓了现行。不仅丢了脸,更偏离了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状况的初衷。
类似的“假总结”“假儿子”,表面上看原因出在个别扶贫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不实上,本质上却暴露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政策不落地、帮扶走过场、摆花架子、做表面文章等精准扶贫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。
脱贫攻坚,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事关人民福祉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。上述部分地方存在的扶贫工作敷衍了事、弄虚作假的现象,不仅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,更严重侵害了困难群众的权益。
精准扶贫,对困难群众来说是希望,是期待;对扶贫干部来说,要真抓实干,更要脚踏实地。当下,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、攻坚拔寨的冲刺期,越往后脱贫难度就越大。在这个关键期,更需要扶贫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,容不得半点马虎,更不能搞形式主义、做表面文章。
做好精准扶贫必须加强作风建设。而作风建设要抓好,首先要抓牢思想建设,确立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,倡导领导干部带头示范,坚持持续开展多样的学习方式,完善审核考评制度,为作风建设打好基础。同时创新管理机制,建立并完善合格的执行机制、监督机制、考评机制,用制度为作风建设的深入持久开展作保障。
此外,监察部门也应建立扶贫督导问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,严查扶贫领域的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,使各地区各部门做到精准扶贫、高效扶贫。对此,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发布通知,要求消除一切干扰脱贫攻坚工作的乱象,针对扶贫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的作风问题作了具体指导和约束。
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扶贫工作至关重要。杜绝“表面文章”,狠刹“形式主义”歪风,不让精准扶贫跑偏跑漏,需要各级扶贫干部俯下身子,真真正正把群众放在心上。
(作者系本报记者)